慈善基金会的盈利模式分析,慈善基金会的盈利模式分析论文?

钱如故

慈善基金会的盈利模式分析,慈善基金会的盈利模式分析论文?

央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管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的消息,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并在公益慈善界引起热议。水滴筹回应称,高至70%的佣金并非水滴筹平台收取,而是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目前已有公安进行立案调查。

近几年,互联网公益平台迅速发展,但以公益慈善名义行骗敛财的现象,也在网上出现,甚至行业内出现“职业筹款推广人”,并存在高额抽成的灰色产业链。互联网众筹平台是公益慈善组织吗?

据了解,水滴筹此次引起关注源于一则媒体报道。

今年6月,有媒体报道称,在一些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上,都有大病众筹“职业推广人”的存在,他们抽成比例低则50%,最高达到70%,有些“筹款推广人”甚至要求,在筹款链接中填写其提供的收款账户。

22日下午,水滴筹创始人兼CEO沈鹏公开表示,媒体报道的是“筹款中介抽成70%”这一社会现象,结果被一些人歪曲为“水滴筹中介抽成70%”进行了传播,让网友误以为水滴筹收取了不合理费用。

沈鹏透露,水滴筹成立6年多,直到今年4月才开始试运行3%的服务费,收费到5000元封顶,用于分担一些运营成本带来的压力,而不是为了盈利。但他也表示,大病筹款领域从去年底开始,确实冒出来一些“灰产”从业者,打着为筹款者推广的名义,利用筹款患者家属的焦虑感去收取非常不合理的高额费用。

但相关回应还是遭到部分网友的质疑,认为平台打击黑中介不力。甚至有网友留言称:救命钱变成了血馒头,这不是抽成,是抽血,以后再也不会捐啦!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筹款中介抽成70%的现象之所以存在并形成灰产,其实与求助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有关。公益人士朱光明认为,求助到救助的链条中,相关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灰产的现象出现。“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是中间有人就干这活,我帮你们两家联系起来,但我是有成本的,要收费,肯定按照商业利润来收费。如果我不干这件事,肯定这个人(受助者)就得不到救助。问题是(救助)有缺口需求。”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水滴筹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暴露出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

近年来,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迅速。但随着平台求助用户规模扩大,加之平台审核甄别人力有限、求助人家庭财产状况缺乏有效的核实手段等制约因素,一段时间内,曾出现不同平台之间争夺发起筹款人等恶性竞争现象,透支了公众爱心和信任。

此外,利用大病筹款进行诈骗的案件也引发关注。今年5月,广西警方在侦破诈骗救助款系列案件中,抓获诈骗团伙成员22人,涉及9个非法众筹平台、爱心捐赠者50多万人,被骗困难患者3000多人,骗取400多万元。

公益人士韩青告诉记者:“社会上有些人不太了解,一看是打公益旗号的,但是打公益旗号的不一定都是公益组织。”

实际上,就连此次卷入高额抽成风波的水滴筹也并不是一家公益组织,而是一家商业公司。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很难辨别朋友圈热传的网络捐款,哪些是真实可信的?

水滴筹也对外表示,其不是公益组织,而是一家商业公司推出的为大病患者提供个人求助信息发布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公益组织的模式是先向社会大众进行筹款,再根据项目情况来分配募集资金;水滴筹则是给大病患者提供筹款平台,筹款由个人发起,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和求助,捐赠属于民间赠与行为。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对记者表示:“水滴筹是个人求助的平台。它的商业模式是,人们在捐款给求助的大病患者时,更容易体会到大病的风险,就更容易购买医疗类保险,所以通过大病筹款能够为它的商业板块带来一些客户。在2016年公布的慈善法里,个人求助平台不被界定为慈善活动,但老百姓并不这样理解,老百姓认为这就是做慈善。”

当公益慈善与商业运作“共舞”,网络平台筹款遭遇信任危机。“互联网+慈善”,该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痛点?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些众筹平台靠转发流量满足个人救助的商业模式,或许正面临流量萎缩的趋势。当求助者通过社交网络已无法再筹到捐款,那么可能就会明知恶意推广收取高额佣金,也只能无奈接受。在此形势下,“职业筹款推广人”出现了,而高额抽成现象的出现显然是对公共慈善事业的一种伤害。

据了解,对慈善组织的募捐,民政部门有严格的监管。而当下流行的互联网筹款平台并不属于慈善组织,其募捐行为不需要相关部门的资质管理。

彭艳妮对记者表示,由于互联网众筹平台并不属于公益组织,也给行业监管带来一定难度。她说:“目前它不属于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所以政府部门也很难去监管。因为慈善募捐是说慈善组织的募捐,是在民政部遴选指定的募捐平台进行,善款只能进入慈善组织账户。这些平台做的是个人求助,完全不是慈善募捐,这是两回事情。”

彭艳妮认为,尽管水滴筹平台在运营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必要,因为有很多的社会需要还没有被满足。“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水滴筹)出现了管理问题,就说这个模式是不对的,就把它一棒子打死。其实这样的个人求助平台有非常大的需求,因为公益慈善组织太少了,慈善捐赠的总额也有限,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数据显示,今年通过民政部指定的二十多个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共筹款近100亿元,而水滴筹一个平台今年帮助困难大病患者筹款就超过100亿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中国之声也表示,目前我国公益慈善的规模尚显不足,这让一些打着慈善捐助名义谋利的网络众筹平台或者项目钻了空子。“现在的慈善对老百姓的大病、救灾、疫情应对等来说,确实存在着一些手段不足、技术不足、灵活度不高的问题,项目有些不能够满足公众的需要。包括一些备案的平台、在政府上注册的平台,是需要提高我们整个项目质量的。”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不管是互联网众筹平台,还是公益慈善组织,最核心的功能和目标应是有效组织更多爱心奉献。而当下,除了供给不足,现有的公益慈善项目在广度和深度的延展还不够。

公益人士韩青还表示,即使一些在合规平台上线的公益慈善项目,也存在透明度不高的问题,爱心捐助的钱是否花到了刀刃上也值得追问。韩青说:“一个县的公益组织,一个项目筹款360万元,前两天看的时候,它今年已经募集了290万元了,其中有180万元是用来买读写笔的,360元一支读写笔。我就很好奇,读写笔买的是哪个牌子的?360元一支的读写笔,农村孩子是不是真正需要?”

韩青表示,公益慈善项目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下,应让更多人参与监督和评价,消除更多的信息不对称,高额的筹款抽成空间就一定会小很多。“首先能做评价,不是说所有数据都掌握在平台手里,捐赠者捐完之后就没有后续进展,不能是这样的。其次不能只比较筹款金额,片面追求数额的时候,对项目就把关不严格了。”

多位受访专家还表示,高额的筹款抽成绝不可取,但公益慈善组织必要的管理费应得到公众理解和法律保障,否则慈善事业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如何破解当前公益慈善规模不足的难题?彭艳妮认为,公益慈善组织和互联网众筹平台等相关机构组织,应更好地协调发展,形成合力。“大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之间更好地协同和配合。公益慈善组织不是简单的资金搬运工,不是简单地把老百姓捐给我的一块钱转手给到另外的人,而是要把这个钱转化成非常有价值的服务。”

王振耀则认为,也要在社区慈善方面持续发力。“绝大部分慈善应该在社区进行,就能避免很多弊端。因为社区慈善大家都认识,大量的钱应该消化在社区里。在社区里能及时地观察到老百姓的这些问题,发起项目,再到组织者报备,行业也能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慈善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好了,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另外,想要实现投资稳定盈利,建议大家可以多学习一些相关的课程内容,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知识平台——爱雅微课:https://ke.iya88.com/,里面提供了全网最全最实战的课程,很多大佬都是该网站的会员,抓紧收藏起来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yingxiaoo@foxmail.com 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guzi.com/35052.html